母帶後期處理在唱片製作的環節中是壓片前的最後一個步驟,經過母帶後期處理的唱片會比未經過母帶後期處理的音軌更具有競爭性及可聽性,並且較能相容於各式播放場合及環境。
母帶後期處理是接續混音完成後的工程,將混音完成後的音軌再做最後的微調 (Polish),例如,在混音整張專輯多首曲目的過程中,因為後製的時程較長,以至於混音前期與後期的曲目會呈現出不同特性,或是混音工程師的耳耐力因工作時間過長而有不同的聽覺敏銳度,這都會影響到整張專輯的品質一致性 。此外,專輯中的曲目可能包含了不同類型的曲風,每首歌曲的動態(Dynamic)、音量、頻率響應都略有不同,母帶後期處理是以全面而非單一歌曲的角度,針對整張專輯做微調,使整張專輯在長時間聆聽下更加協調,而製作人、混音工程師以及樂手對於歌曲專輯的詮釋也透過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達到一個客觀完美的平衡。
瓦器錄音室在進行母帶後期處理時會使用L2、Liner-Phase EQ、Multi-band Dynamic Compressor、Dorrough Meter、Real-Time Frequency Analyzer在頻率及動態做調整,使得專輯能同時具有多種聲音特質,例如:溫暖、乾淨、力度...
在音像(Stereo Imaging)的部分,會處理相位問題,提升空間的深度、廣度及解析度,透過加入Limiter使得音壓增加,在與其他唱片同時播放時(例如:廣播、一般營業)更有解析度、競爭性與突出性。在錄音及混音時皆是以高Sample Rate/Bit Rate(例如:96 kHz/24 bit)來處理,而在降轉到CD規格 44.1 kHz/16 bit時,透過使用Dither、Noise Shaping達到解析度提升、數位降噪的效果。
專輯的音軌排序、音軌資訊、歌與歌之間的間距(一般間距或無間隙播放)、歌與歌之間的音量平衡、版權宣告、CD Text、ISRC等資訊也會在這個步驟處理加入,這些皆是以紅皮書制定的音訊媒體標準規格進行製作。
在母帶後期處理中,特別在意後製作的監聽環境,只有在正確的聲學環境下,所聽到的聲音才會是最接近原音重現的,一般的個人工作室或小型錄音室並沒有在聲學空間的議題上做正確的處理,而聽到的聲音也夾雜著多餘的反射、殘響、不對稱音頻... 影響對聲音的辨識及音像識別。透過使用不同的監聽、聆聽播放系統(耳機、家庭劇院、錄音室監聽等...),確保一般聽眾、Hi-Fi音響玩家、家庭劇院使用者能有與錄音室相近似的聆聽感受。
母帶後期處理是一項極需經驗累積的工作,惟有足夠的經驗、受過訓練的高敏銳度耳力、對不同音樂風格的深度素養,才能完美的將錄音室音樂轉化到一般聽眾的聆聽播放環境。
服務報價Price
唱片發行、有聲書、Demo、樂團Demo、獨立音樂發行、廣播節目、影片配樂...
Each Song/ NT $2000
Album(5~15 tracks) / NT $23000
DDP&Master CD解決方案/NT $2500~5500
特別注意:
在進入到母帶後期處理的階段時,便不能再回復到混音階段,進行音樂平衡上的更動 (除非是使用Stem Tracks Mastering)。
在即將進入母帶後期處理前,請務必確實檢查過您的各樂曲混音,再進行母帶後期處理。
母帶後期處理並不能完全的處理混音、錄音所造成的缺失,僅能部分、有限度的修復先前階段的瑕疵。
Follow Us